“覃思探微研数理,以匠心独运引领数智时代前沿。培根铸魂担使命,以慧眼灼见筑牢学子成才基石。她为新秀执言,详析研思之法,领学术之向畛域广陌。她以德润心田,深谙授业之道,引津梁之辈通衢康庄。观信息万象,怀坚韧慎始如一;树师道精神,韫慧心与时俱进。拓新思变,铸器至善;育人如玉,丹心至诚。”12月30日晚,武汉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颁奖典礼在人文馆主厅隆重举行,我中心主任张琳教授荣获“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
10月19日,由武汉大学(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研制的《全球企业创新指数2024》(Glob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dex,GEII 2024)在东湖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发布。
5月19日,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武汉大学(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蓝皮书》系列丛书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5月18日至19日,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二届科技计量与科技管理青年论坛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武汉大学副校长朱德友,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马费成出席论坛并致辞。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主任张琳教授主持开幕式。
2023年11月19日下午,“全球科创与国际科技创新园区发展论坛”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此次论坛邀请了多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企业代表相聚西丽湖畔,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创业的前沿动态,共同探讨建设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园区的有效路径,展望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产业新赛道。本次论坛是2023西丽湖论坛的平行论坛,由武汉大学、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武汉大学全球发展与科创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通讯员余丽娟)近日获悉,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评审结果,我中心副主任黄颖副教授入选。 黄颖的研究领域为科技文献计量、科技情报与科技评价、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等,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PNAS、JASIST、JOI等SCI/SSCI检索期刊论文40余篇,合著学术专著1部。在谷歌学术h指数为17,i10指数为3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等。
(通讯员祁凡)近日,我中心主任张琳教授受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 据悉,Scientometrics由匈牙利科学院于1978年创刊,是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领域最早创刊和发文规模最大的期刊,也是该领域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该刊为SCI和SSCI双检索期刊,现由国际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和匈牙利科学院出版社(Akadémiai Kiadó)联合出版,每年12期,主要刊登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技评价和科技政策等领域理论、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JCR影响因子3.238,CiteScore影响因子5.2。
(通讯员何善平、祁凡)11月30日下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湖北省出台的全国首个《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介绍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政策和具体措施。 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主任张琳教授受邀出席发布会,介绍由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承担的“负责任的同行评议部省试点项目”具体情况,解读负责任的同行评议概念和实施框架。
11月6日-8日,第15届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WIS)国际会议暨第20届COLLNET国际学术会议在大连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届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飨盛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学术组织“全球跨学科研究网络”(COLLNET)主办,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委会、山东省软科学研究会协办,大连理工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共同赞助。大会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的科学学”。
12月5日至8日,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同时,由我校信息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届(2020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并成功举行。全国情报学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约500人齐聚广州,展开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2021年7月12日至15日,第18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Conference, ISSI)即将在比利时鲁汶召开。据介绍,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大会是国际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吸引着全世界计量学及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
“科学学”(The science of science)作为一门定量研究科学探索背后机制的学科,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演进发展,其研究成果为揭示科研活动的普适性规律带来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事实依据。爱思唯尔国际科研评估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search, ICSR)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ICSR 旨在利用数据与分析,为科研规划、科研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见解,以进一步支持科研决策。
2019年4月27日,第七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西南大学召开。会议由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均平主持,专委会顾问蒋国华、梁立明、党亚茹等老师莅临指导,专委会委员共30余人参加。
12月12日,盘石集团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杭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将在盘石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充分发挥信息企业的教育功能,共同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合适的平台。
应期刊社社长刘雪立教授邀请,12月17日上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琳莅临我校期刊社做了《科学计量学的新发展与新应用》的精彩报告。整个报告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张教授首先从科学计量学的历史讲起,简要回顾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主要介绍科学计量学的新发展与新应用(包括科学信息计量到科技评价、科学计量如何更好的体现实际的科学活动规律、多源数据的整合与集成、混合方法的比较与结合等),并对科学计量学的新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层剖析。最后,张教授简要介绍了国内作者向Scientometrics等SCI来源期刊投稿应注意的问题,并认真、详细解答了期刊社同志们提出的问题。
2020年11月11日至13日,我中心师生参加了第10届全球技术挖掘会议(GTM2020)。本次会议由佐治亚理工学院、SearchTech.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合办单位:悉尼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中心等)。会议主题为数据驱动的技术挖掘和科技创新管理,旨在构建由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分析人员以及软件专家构成的跨学科网络来应对大数据驱动挑战,并为科技管理的实施提供数据驱动型的解决方案。
2020年10月14日至16日,北欧2020年文献计量学和研究政策研讨会(Nordic Workshop on Bibliometrics and Research Policy)在挪威奥斯陆召开。本次会议由奥斯陆城市大学(OsloMet)和北欧创新、研究和教育研究所(NIFU)组织。学者们针对负责任的评估与资助(Responsible evaluation and funding);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有效的工具、创新与研究(Useful tools, innovations and studies);文献计量评价与激励机制(Bibliometric evaluation and reward systems);引用与评议(Referencing and reviewing);方法与产出(Methods and outcomes);出版物产出和研究政策(Publication outputs and research policies)等多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2020年8月1日至5日,2020年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JCDL2020)在我校召开。JCDL会议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联合主办,它与欧洲数字图书馆会议(ECDL)和亚洲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ICADL)并称为全球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的三大国际学术会议。
2019年9月2日至5日,第17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17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Conference, ISSI 2019)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举行。中心的张琳老师、黄颖老师与博士研究生赵文静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由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与罗马大学共同主办,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会议聚焦于全球计量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本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新方法和新理论展开探讨。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分会场完整论文报告、小型研讨会主题报告、海报展示以及博士生论坛等多种形式,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国际学会和国内学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在现场与报告者进行多层次的互动。